伴随着军队改革的铿锵步伐,通过现役转改、公开招考等渠道,一批文职人员步入科研院所、军代表系统等单位。如何管好用好这支新生力量,是各单位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新课题。今年以来,陆军装备部驻武汉地区军代局在文职人员考核、培训、管理、使用等方面思良策、出实招,有效提升了文职人员岗位能力,缩短了成才周期,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。
“在综合处任文职参谋的戴崴,正紧张筹备全局军事代表大比武;在政工处代职的桂君,正奔赴各厂点之间,拍摄军代局全面建设宣传片”“经过系统培训,大部分文职人员已通过上岗考核,开始入厂验收,有效缓解今年装备验收任务增加、人少事多矛盾突出的问题”……陆军装备部驻武汉地区军代局在前不久召开的形势分析会上,对文职人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。短短半年时间,数十名文职人员迅速转变角色、进入岗位,成为该局装备质量建设的生力军。局领导告诉记者,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在文职人员的培养使用上,把住了四道“关口”。
严测细评,把好入职“考核关”
7月初,通过全军统一笔试后,来自湖北、湖南、广东等地的59名文职人员考生来到该局,围绕机械、通信、电子等多个专业展开面试角逐,经过资格审查、宣读纪律、现场抽签后按序进行答辩,考官根据其表现作出评价,并现场打分。
“这场面试对我的测评比较科学。其实不怕岗位要求高,就怕部队对我不够了解。”走出考场的考生李薇说,“面试包括自我介绍、考题作答、考官提问等环节,抽到的考题包含不同方面、多个类型,比较全面。”
“实现科学全面的考核,关键在于细化标准。”该局政工处主任牛燕明介绍,他们区分岗位专业,从不同方向遴选专家集智攻关,针对军械、装甲、工程、车船4个领域,编制了多套考题,每套考题又区分求职动机、适岗能力和专业内容等。
许多考生来自武汉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等名校,不少还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。该局从所属10余个军代室中挑选业务精湛、阅历丰富的高工专家担任考官,还根据招考岗位的不同要求,分类确定测评要点及分数权重,确保把真正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选拔出来。最终,综合笔试、面试成绩,结合体检、心理测试结果,他们选定了27人作为文职人员预选对象,并及时开展政治考核,为按时上岗做好充分准备。
在此之前,该局还通过严格细致的考核,从60余名自愿转改文职的一线部队军官中,选调了25名军政素质突出的干部,充实到机关部门和军代室验收一线,成为单位建设的新生力量。
解疑释惑,把好政策“宣讲关”
“在看病就医、家属就业、子女入学等方面,文职能否和现役一样享受军队政策和地方优待”“在日常管理、政治教育、安全保密等方面,文职是否和现役一样”“文职退休后待遇如何”……前期,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调研,该局梳理汇总了官兵对文职政策的23条疑问。
有问必有答,局党委成立文职政策解读小组,围绕讲清“身份优势、发展优势、待遇优势”,组织骨干培训和集中宣讲,选取已转改和拟转改的5名同志现身说法,通过摆事实、列数据、讲道理,把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制度比较优势讲到位。他们以新修订的《文职人员条例》和相关配套政策为基础,编印下发《文职人员政策制度摘编》,指导军代室成立“你问我答”小组,把文职人员的工资保险、住房保障、福利待遇等政策规定讲清讲透。
同时,各单位广泛开展“面对改革怎么看、面对走留怎么办”谈心辨析活动,帮助官兵厘清模糊认识,走出思维误区,坚定改革信心。有的军代室给官兵算经济账、长远账,帮助他们打消思想顾虑;有的军代室开展“回望初心、重温誓词”活动,组织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,用光荣传统、革命初心将现役、文职和拟转改文职人员的思想统一起来,凝神聚力干好各项工作。
夯基强能,把好学习“培训关”
“1931年10月,在江西兴国县官田兵工厂,第一声锤砧相击的脆响,开启了人民军工在血与火中的淬炼征程……军代表是装备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,担负着质量监督、检验验收等重要职责……”为强化文职人员身份认同、情感认同,夯实思想基础、业务基础,不久前,该局组织文职人员集中培训,着重上好历史传承课和业务基础课。
“装备质量问题分为‘一般、严重、重大’三个等级。质量工作‘三不’原则是指不合格材料不投产、不合格零件不装配、不合格产品不出厂……”在驻南昌地区军代室高级工程师陈世民讲授质量问题处理方法时,某军代室文职人员林义认真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:质量是装备建设的永恒课题,军代表必须坚守质量至上原则。
集体二等功7次,国庆35周年、50周年、60周年阅兵保障先进单位,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,全军驻厂军事代表质量监督工作先进个人……参观局史馆时,参训人员驻足荣誉墙,看着一块块奖牌和一幅幅先进典型照片,眼神中流露出崇敬和憧憬。
“装备建设领域,市场必须服从战场。面对GDP的考量,实战导向不能变;面对进度要求,质量标准不能降。希望大家在工作中自觉传承军代表精神,精于监督、严于律己,站好姓军为战立场,树好纪律严明形象,当好装备质量卫士。”培训总结时,该局领导对参训人员提出殷切期望。
人岗相适,把好人才“使用关”
培训的结束,并不意味着人才培养的结束。知行合一、学用相长,才是打造过硬文职方阵的落脚点。“必须按时参加每周政治教育,严格考勤登记、补课补训”“必须严格落实一日生活制度、请销假制度、出差汇报制度……”培训结束后,该局第一时间制定《文职人员教育管理培养规定》,明确各项制度的同时,要求各军代室结合岗位实际,制订详细的文职人员培养计划。
明确学习书目、选定培养“导师”、分派具体项目等,各类培养方案迅速建立;“以老带新”“结对帮扶”“上岗考核”“AB角制度”等,各项举措落地实行。一大批文职人员在岗位任务中历练成长,逐渐崭露头角。对表现优异、专长突出的人员,他们及时调整使用,确保人岗相适、才尽其用。
陆军某合成旅原机关干部杨鑫,转改文职后因工作认真积极,很快被政工处选调至组宣岗位。策划局史馆改建方案、组织“强军杯”体育比赛、筹备局首届党代表大会……办公楼里,经常看到杨鑫忙碌的身影。
交流会上,杨鑫坦言:“变的是身份,不变的是初心。脱下军装,我依然是军中一员,要将军人作风一直保持下去,为装备建设作出应有贡献。”
采访中,记者深深感到,文职人员这股新鲜血液,正给军代表改革发展带来勃勃生机。